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住建部科技委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发表题为《从绿地到园林--基于地理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的主题演讲。他从欧美建筑教育重要指南《雅典宪章》的一些原则出发,提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一些注意点,并结合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几个项目案例,介绍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个性化认识。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建宁
以下为演讲实录:
景观设计需要反映场地的特征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组委会希望我讲一讲关于公园、广场、街道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时间有限,找了几个小公园和小广场的设计给大家讲一讲。
选择这个题目是想说,在国内的环境当中经常看到的是大量的绿地。参加这个会议之前,到衡水来过一次,看到这几年绿地建设得非常多,但是真正的园林建设比较少。
在很多年以前我在法国留学,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设计师和西方设计师关心的问题不太一样。今天非常受启发,非常受教育,我们都比较喜欢站在非常宏观的高度来谈生态的问题,谈自然的问题,谈城市的问题,谈园林的问题,很难真正讲清楚到底什么是生态,到底什么是自然。很多概念都没有,使得比较大的概念跟可落地的项目形成两张皮,经常说一套做一套,所以我想找一些简单的项目,找一些小项目说一下这个事情。
首先,国内对绿地这个词很感兴趣,国外对绿地这个词比较反感。我在网上查了绿地这个词儿是从哪里来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雅典宪章》对欧洲的影响非常大,1933年8月份国际建协在雅典开了会议,在会议上讨论的内容,由克普西总结了一些写了一些东西,后来成为《城市规划大纲》,经常把它翻译成《雅典宪章》,在《雅典宪章》里面谈到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同时指出城市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人口比较密集,绿化很少,游憩空间不足,这是他提出来关于城市方面的问题。《雅典宪章》是欧美建筑教育的重要指南,它基于改善居住条件和游憩活动而提出的建设绿地的思想,为城市中大量的绿地出现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的呼吁,导致城市里大量绿地的出现,(这)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绿地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园林的地位,甚至在国内经常说,当我们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就种树,种树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我们在法国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常有的习惯是建筑设计得不好,一个建筑很难看,但是大家认为树不管怎么种都不会难看,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雅典宪章》的问世,尤其是建筑师的一些观点,保证在城市里面有大量绿地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对园林艺术的认知在逐渐的下降,导致了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国际式,千篇一律的绿地风格,以致于到今天我们搞不清楚绿地和园林有什么样的差别。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太忌讳谈绿地这个词,但是西方很多设计师不太喜欢这个词。比如像高哈汝,他们不太喜欢这个词。高哈汝是法国现代教育和园林发展比较重要的人,对凡尔赛园艺学院的成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要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认为所谓的园林是在城市和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或者说是城市和自然之间的一种过渡。他的设计中引入了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经常说不清楚自然是什么,他更喜欢用的是地理的词汇,怎么依据地理景观,地理的特征创作一些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说自然的问题。在他的设计里面强调的是当地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地理特征是什么,影响到我们的因素在哪里。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河道设计,也会考虑到怎么保留河道的自然空间的机理,包括从水生植物,到灌从、树丛、树带植物,要考虑自然风貌是什么,同时把建筑融合在风貌当中。希望这个树长成以后,从河中间是看起来是一条自然带,把城市和建筑融合在自然环境里面,而不是突出建筑的特点。
最新评论: |
![]() 湿地园林与生态 |
28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azlh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