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郑占峰:诗和远方 就在家的拐角处

http://www.azlhq.com 2018-06-27 来源:河北建筑装饰 作者: 发表评论(0)

郑占峰:诗和远方 就在家的拐角处

郑占峰
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规划设计委员会主任


  远方跟生活的距离很近,它不是纯粹意义上遥远的距离,而是心灵创造机会与思想碰撞的延伸,它是诗,是向往、是幸福……

  而诗,是自然,是审美、是内心的呼唤和呐喊、是美好生活,更是远方……

  如何,让城市走向诗和远方?让诗和远方融入城市?

  只需要

  带着家人,到自然的环境里“游憩”……

——郑占峰


  诗和远方——就在“家”的拐角处

  蓝天白云,四季花开,每天睁开双眼,就能呼吸到满室花香,这不是梦,是心之所向。

  不必承受跋山涉水的旅途劳累,不必担心气候不同引发的各种疾病,只要一转身或者走下楼就可以接近大自然,在自然的环境里跟家人一起“游憩”。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是多少人心之所向的幸福生活。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只不过是文人墨客的一种诗意美化和情感追求罢了,只能渗透文人的审美和价值观,不能当真。然,“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的诗句让多少浮躁的人平静下来,“未出土时便有节,及临凌处更虚心” 又让多少人胜不骄败不馁?文人也罢,普通人也罢,自古至今恒久不变的都是文化的相通,追求的一致。就像现在成功人士追求的理想生活——园林式生活,新时代旅游的常态——游憩。

  园林在诗和远方之外,游憩与诗和远方息息相关。能将他们融合在一起的是——家。而诗和远方——就在“家”的拐角处。

  城市向前,追求向后

  著名建筑学家张开济认为:看一个城市,首先是看它的天际线。

  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兼规划设计委员会主任郑占峰认为:一座城市如果不漂亮,一定是城市的女人要求太低。

  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但满含哲理,从侧面印证了文化和审美的重要性。现如今,文化与旅游结合,成立文化和旅游部,在郑占峰看来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能摒弃目前旅游业的乱像,将文化的内涵渗入,发扬传统,剔除低俗,把 “游”理清楚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实际上“旅”是交通工具上的过程,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移动,而“游”则更多的是到了一个空间,一个场所,开始审美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开拓眼界的过程。“游”,有游览、游赏、游玩、游乐等各种游憩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游与旅是不相同的,所以用“旅游”这个词特指游憩活动是有问题的,国际上对人类游憩行为的研究是一个与风景园林学、公园设计密切相关的专门学科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角色的人进行专题研究。目前国内旅游概念十分混乱,从业者成份复杂,各种思想紊流潜行,什么都跟旅游嫁接,包罗万象,大有包打天下之势,还出现了“旅游区”这样的词汇,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颇为不妥,而风景区、游览区等名称就诠释的比较到位,包含了风景资源价值评价或社会功能定位,尤其是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还有历史文化名城用“旅游区”这种概念去称呼,就更显得不伦不类,不能把具有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游憩功能的地方统统归于“旅游”名下,交警管交通不管汽车制造,导游代替不了讲解员,规范行业管理是大势所趋,要加强对当代社会游憩活动的研究,推动社会进步。

  再把话题延伸来说,人从大自然中来,不可能离开大自然。曾经中央电视台报道有驻海岛的战士因看不到绿色而变得抑郁,后来经过多方测试,有了植物,有了绿色,战士的心情才稳定了。看似是一个边防战士生活的新闻,却有效证明了人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绿色的事实。当我们离自然的绿色越遥远,内心对它就越渴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游憩有很高渴求的原因。其实,人类在游憩过程中,也在不自觉地增长着各种能力,原始状态的时候,人的游憩行为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到衣食无忧后,更多的是满足精神的需求。当人解决不了温饱的时候,就不会谈什么更高的生活,谈什么游憩的行为。人怎么利用闲暇时间,或者说游憩其实是跟人的物质生活挂钩的。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楼越建越高,城市越建越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却越来越远,欣赏自然之美就成了人的追求和向往。奢侈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纯物质的,而是人对欣赏自然之美的满足程度。有二三百平米的房子不是奢侈,有开满鲜花的花园才变得奢侈。有欣赏自然之美的场所,可以在茶余饭后跟自然对话。所以:城市向前,追求向后。

  我们不能阻止城市向前的脚步,亦不能放弃内心的向往。所以在城市建设时,应该考虑为城市的居民留出一片与自然对话,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所,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对欣赏自然之美的追求。

  让城市走向诗和远方、让诗和远方融入城市

  园林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之美、科技之美和文化之美的结合。是把人文的、自然的等各种要素汇集在一起,经过巧妙的安排,形成符合我们中国文人特有的价值观的场所。

  诗和远方不是园林,园林在诗和远方之外,是终极关怀,美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我们需要在欣赏自然之美的过程中去感悟自然的价值和哲学。向大自然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这是提升自身审美的过程。欣赏自然之美,不是简单的欣赏花草之美,而是品味山水的品格与意境。这些都在启迪着民族的智慧,这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是细腻无声的。文化要走到人的心里去,跟游憩行为结合在一起,塑造人的心灵。然而文化也和阅历有关,和年龄、眼界有关。比如说:中国的诗词,年龄小的孩子肯定不理解,真正理解其内涵需到一定年龄,但不管我们讲白话讲了多长的时间,诗词都是中国人不能放弃的东西,所以诗是在我们内心里的诗,是在文化路上的诗,诗一定是引导着我们这个民族向更远的地方前进的力量。

  诗和远方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在他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他读的诗是不同的,他走的路的远近程度也是不同的。生活要求不一样,层面也是有区别的。所以一个人即使很成功,也还是会有进步的空间。有一句话叫只管攀登莫问高,只要你攀登起来了,就会发现还有更高的地方在召唤着你。

  其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南极和北极,是面对面却思想的差异巨大,你的思想我没办法探知,而我的思想又没办法装到你的脑袋里去,这是遥远的距离,也是思想的远方。所以远方不是真正的遥远的地方,是和我们的心灵本来就应该在一起有碰撞有呼应的心灵和思想。当我们因为思想而慢慢靠近,甚至产生交集,彼此感应的美好过程,就是诗,是交往。因交往而产生价值、提高自我,就是诗和远方的融入。生活如是,工作也一样。在专业上的追求,内心的召唤就是远方。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我们认为理想的城市奉献给居民,把远方交给居民。我们按照国家规范一步一步去调整,把城市的空间让出来做成绿地,例如把十字路口退出足够的空间,留出来一个角,做成绿地,甚至将四个角都做成绿地;道路外侧留出足够宽度的绿地,种植多排背景树,形成一定的纵深,甚至树底下还可以有灌木,再结合一下地型,就可以把交通的噪音挡在居住区之外,自行车跟非机动车实行机非分离,并且分离的地方有绿地,两边还有景色可看……所有这些都是诗和远方。让城市走向诗和远方,就是要把诗和远方融入到城市中来……

  乡村的远方是让其获得高额的持续回报

  乡村建设,大体走的一个是集村制,一个是散村制。相对村庄比较集中的,便名为小镇。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希望是以责任和乡村居民的福祉为追求的方向。如以此为方向,就要考虑中国农村真正的发展动力是什么?历史上的乡村讲求衣锦还乡,叶落归根。衣锦还乡这个词,我们扣除它的负面效应,只说他积极的一面,就是自身强大了,然后携资源、资本、信息等回归,甚至生活的经验和外部的市场都有可能带给乡下,乡下因此有了发展的机会。所以衣锦还乡和叶落归根看似是落后的或者说传统的一些文化,但却有一个城乡之间的关系,使乡村得到补充,乡村与城市的差别就会缩小,所以他是乡村发展的一股动力。但现在“衣锦还乡”少了,更多的是人才外流,当一个农村家庭以全部能量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之后,基本他也就留在了城市。乡村的单向输出越明显,这个乡村就越需要补给。所以,按目前的情况来说,中国乡村需要形成新的动力机制,来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才是乡村的真正的诗和远方。

  没有持续的动力,他就不可能走向远方。持续的动力、高额持续的回报从哪里来?修好返乡路才是乡村获得这个持续动力的重要的来源之一。

从系统体系上去解决现实问题,基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出发点来做乡村建设,让农民的生活得到实际的提升。尊重农民的习惯和向往,在带其通往现代化的路上,保留一些传统中可保留的文化和美好。开辟一条城市反哺乡村的通道,真真正正的解决乡村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水电等问题,持续的给乡村灌输动力。让农村的基础设施等级、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的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院、学校、行政服务、治安、文化等,把文明向乡下延伸。满足农民游憩需求,把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与城市结合,结合当地的优秀文化去建设。乡村的建设、特色小镇、民宿等全都与此理相通。理性的对待问题、在分门别类,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去做投入。让内心的召唤、追求、认知能力……科学的展现,保留老屋老树老建筑,把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挖掘出来,当成我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走进乡村 走近诗和远方

  现实的矛盾或许存在很多,但依旧不能丢掉诗和远方。走进乡村,把好的资源带去,把那些暂时不能给乡亲带来收益却有保存价值的植物、建筑保护起来,当然在乡亲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价值存在性的时候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回馈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例: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需要多种树,搞生态林,可农民生产用的树木,果园一样有生态效应,那就给他们一定范围的保障、一些生态补偿,解决他们真正的生活需求。按计划,因地制宜的去搞生产,同时深度挖掘乡村资源,亦或让游憩与农业的生产结合起来,形成季节性风景区。最大化的挖掘价值,让乡亲从中受益。

  如今,名山大川的游憩时代渐渐远走,回归田园成为新的游憩时尚,我们应遵循时代步伐,把郊外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文物古迹等等都统筹起来,建立完备的城乡一体化风景区体系,满足大众的游憩需求。它的优势:类型多,场地大,时间、地点的可选择性也更大,能满足全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需要。

  河北人杰地灵、地貌类型丰富、文化厚重,河北的风景资源,也一样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厚重的历史积淀。没有被工业冲洗的乡村其原汁原味的风情地貌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追求的“诗和远方”。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村,走近“诗和远方”。

分享到:
编辑:liqing
有关  郑占峰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azlhq.com”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28365365官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28365365官网”或"来源:www.azlhq.com/"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

28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azlh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