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专家访谈:“海绵城市”建设应和民间水利工程结合

http://www.azlhq.com 2016-07-07 来源:网易新闻 作者: 发表评论(0)

  入汛以来,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内涝严重。怎样防涝,一时间成了摆在这些地方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这也令“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寄希望通过打造“海绵城市”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告别“一下雨就看海”的尴尬境地。对此,媒体专门采访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海绵城市”专家俞孔坚教授。

  最好就地解决水问题

  记者:现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很火,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的准确意思并不了解,您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俞孔坚:“海绵”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提出。他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作为一种生态途径,“海绵城市”的确能够在不同尺度综合解决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和相关生态难题。

  记者:打造“海绵城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俞孔坚:首先,最好就地解决水问题。把灾害转嫁给异地,是几乎一切现代水利工程的起点和终点,诸如防洪大堤和异地调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对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祸害转嫁给无辜的弱势地区和群体。“海绵”的哲学却是就地调节旱涝,而非转嫁异地。中国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将水作为财,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中国广大土地上的陂塘系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系统,其实都是典型的大地海绵系统。

  记者:那么,像陂塘系统、桑基鱼塘这些民间分散的水利工程对现在打造“海绵城市”还有优势吗?

  俞孔坚:有。我们要重视分散的民间水利工程的价值。中国常规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国家或集体意志办大事的体现。从大禹治水到长江大坝,无不体现着这种工程观。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坝蓄水、跨流域调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涝管道等,失败的案例并不少。

  而从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来看,民间的分散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中国广袤大地上古老的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满活力,受到乡民的悉心呵护。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有些未被好好利用,甚至遭到某些现代强势水利工程的摧毁,这其实并不利于排涝。

分享到:
编辑:wanglongzhao
有关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azlhq.com”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28365365官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28365365官网”或"来源:www.azlhq.com/"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

28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azlh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