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亚洲园林教育论坛杨舒涵、林晁伃演讲实录

http://www.azlhq.com 2017-04-20 来源:28365365官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亚洲园林教育论坛杨舒涵、林晁伃演讲实录

台湾辅仁大学杨舒涵

  林晁伃:各位台上的贵宾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这个主题其实我们当初是发现台湾常见的鱼塭(注:鱼池)产业地景对土地造成非常多的破坏,而我们是否能找到一个翻转的机制,来改变这个现况。在全球海洋资源的耗竭(背景)下,我们发现养殖产业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的趋势下,这个产业对于当地造成非常多的破坏,我们希望重新去思考养殖产业聚落跟环境三方面的环节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三者可以达到一个共生共享的关系。

  再看到台湾,台湾其实有良好的气侯关系适合去养殖,但是大规模的开发下,它破坏了自然海岸,我们可以看到在台湾地图上面的白色区域就是养殖分布的状况,我们经过统计和发现,屏东虽然是养殖效率最高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地沉下陷最严重的地方,因此我们想要去探究这个在海平面底下的聚落。看到我们的基地,我们的基地位在屏东县佳东乡的一个村落,这个地方它的面积总共542公顷,其中它的占地约有8成都是作为养殖用地,这样大规模的养殖用地其实对于用地造成非常多的破坏,像是海岸的侵蚀以及低沉下陷还有水资源的耗用。

  我们透过四个面对我们的基地进行分析,分别是人文、产业、环境还有灾害的部分,进入我们的分析,从土地利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区块的养殖用地,排出其他用地的可能性,更造成共用空间的稀少,甚至我们可以看到聚落更在海岸的前线,造成居民生命的危险。从水资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水泥化的鱼其实对地下水的大量需求,以及鱼本身废水未经过处理就排放,造成当地的水污染严重以及严重的地沉下陷。

  从生态面可以看到基地从从前的多样性的农渔共生的生活方式,在为了追求经济下的转变而改成单一化的养殖,这样的产业虽然造就了非常多的工业期的机会,却也因为在产业链下扮演的最初级的角色而受到了最高的风险。像是当遇到海旱的时候可以整个鱼的鱼都会死掉,或者是在面临水灾的时候整个鱼里面的鱼都会跑掉,这些养殖场造成这么大的风险。

  所以我们想要去探究在这样大小的竞争关系下,这个产业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最迫切的尤其就是灾害面向而言,这个地方因为大规模的产业化造成过度的抽取地下水,让这块地有严重的地沉下陷,使得居民面临高风险的生活方式。这块地目前已经下陷3米,它在未来可能下陷到6米之深,地表人工化加剧,造成这块地的环境承载力下降,在整个大环境的气侯变化下越来越剧烈,我们需要一个韧性的生活形态来面对这块土地。因此,我们期望这个地方,它可以成为一个结合聚落、产业以及环境的新渔村风貌,在聚落产业环境中找寻一个动态的平衡。

  杨舒涵:找寻到目标之后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三种层级的课题,第一级是包含土地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让它有更多元的可能性,第二是看待在产业上它有什么样水平和垂直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以金钱为导向,第三则是落入空间去思考整个产业在空间上应该要怎么样改善,同时这个产业可以对应我们的聚落生活上 。

  为了营运三个层级我们发展出了四个步骤,第一步骤是来自于地权的重新分配,考虑将过去单一的土地利用做多元复合的形态;第二则是深入研究目前运作方式的缺点,期望把它做一个改变;第三则是在产业完成之后去考虑让它如何跟周边的聚落和生活做一个结合;第四则是期望最终它达到一个永续产业地景的形态,让它变成一个不再迈入死亡,而是迈入地景的升级。

  在步骤A中,突然利用的转化我们用了几个手法,包含鱼温的一个软性重置,生态的环地,以及整个聚落的制度和迁移再造,利用这样的手法去重新的解释我们过去我们比较单一的经济导向的一个土地利用上面它会缺乏什么样的生活机能。第二当我们进入到产业运作模式时,我们开始思考一个经济体系的运作,所以我们想到一个小渔经济的讨论,小渔经济进行来自我们四个环境因子的配比,它包含微型水库、鱼、海水养殖以及湿地计划,借由这四个环境因子来做一个水温循环的研究,期望这个产业不再是一个直线经济,而是一个循环经济。

  我们研究出养殖系统下其实水值、咸度以及各种鱼类的不同互利共存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发展出了一个从海水到淡水的养殖系统建立,那个基础可以建构的是环境机能配比下在空间的分区,这样的分区里面我们再深入地去思考四个分区里面它有什么样的空间设计可以达成,在水库区中,我们期望的是用上游废弃的鱼做一个雨水收集以及中水再利用,来达到一个淡水加强储存的可能性,而在鱼养殖区,则是以一个不大规模破坏地景,而是利用和软性的养殖附成的建立,来创造它养殖的多元可能性。

  然后在最后的底下海水养殖区,则是利用大规模的人工渠道来做海水引进,结合在地太阳能的能源机制来创造一个养水种电的取款,然后实地计划区则是利用,因为长期抽出地下水导致地沉下陷严重,我们将地沉下陷区做一个环地渔海的动作,规划出大型的湿地设计,其实帮助了鱼污水的处理。这样的分区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个原本的基地纹理,所以我们其实之并不是大规模地开发或者重新建制,而是利用现行的纹理搭配它水文高层以及渔温深度的设计来串联起四个区域的运作模式。我们讨论出从鱼到微型水库,在微型水库区上,我们的淡水其实可以有效地作为淡水养殖,并同时创造一个跟上游的水合作的可能性,达成一个前面有提到我们希望产业不再只是单一化,而是有水平的可能。

  而再往下的阶段,一路探讨到海岸时,我们是应用它在地本身的土地的低沉高度,然后把海水、淡水做分区段的一个配比,然后创造出了其实地景上感觉好像都是鱼,可是实际上它在软性的运作上面是划成不同的层,淡水到源性,到广源性,到海水养殖的情况。在海水养殖之后我们也考虑了现有基地的果园和太阳能,是某能够能结合,成过去可能只是为了太阳能而施水的地方变成可以同时养鱼,让空间之间可以互相串联在一起的。

  甚至我们还讲到利用设计师把过去的废弃的鱼以及因为目前因为地沉下陷废气的房屋做一个结合,变成室内养殖的区段。最后为了处理我们鱼上可能会造成的一个大量的排水,所以我们期望的是借由废物的渔堤跟湿地结合,让废水在排放的时候经过层层的处理变成净化的海水,不会再污染我们的环境,甚至改变就是过去地景上面都是大规模的人工化的地景,而是让湿地重新回到海岸。

  刚刚四项的技能配比其实它发展出的是一个水文单元的模具,其实这样的单元模具就是建立成一个养殖系统,未来我们就是期望我们借由水文的设计跟水量的控管,达到不同分区水文系统区块,让它每一个区块成为一个循环的系统,最后这样一个鱼地景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水泥区块,而是富含生机,甚至它创造了很多产业的多元性,以及降低了刚刚说的单一化产业上造成的风险,甚至结合成为一个有韧性的生活形态。

  上面所说的包含的是在步骤B的一个讨论,我们期望的是在产业完成之后我们怎么样去讨论这样一个产业跟生活的结合,所以我们其实提了一个小区块的生活构想。它的内里含了一个像鱼菜共生和社区共同生活的概念,其中主要的是小农社区、小渔社区以及社区共享,这样一个软性的设计不再只是我们大型开发的区块,而是以生活的想象去思考我们到底要如何在这样的景观下生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们之间有什么结合的可能性。

  最后希望的就是达成它不是一个永续的产业而已,它是一个永续的地景,让这个地景色包含了聚落、产业、环境的互助共生。以上就是我们的毕业设计,非常感谢有机会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这样的作品,也很感谢有机会能够听到那么多前辈、老师们对景观上的很多指教,非常谢谢大家。

分享到:
编辑:wangjieming
有关  园林教育 杨舒涵 林晁伃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azlhq.com”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28365365官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28365365官网”或"来源:www.azlhq.com/"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

28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azlhq.com